广州 “未来产业”布局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些

发布时间 :2024年12月09日

近期关于广州经济承压的话题再一次掀起,几乎每一次讨论都绕不开产业,这次提得比较多的原因是以传统油车为主的广州汽车产业没能及时跟上新能源的转型发展。产业兴则城市强,产业衰则城市弱。这看起来是一家企业的战略选择出了问题,背后折射的却是一个城市乃至国家在产业发展谋篇布局上的决策思路。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经营企业的大都知道,一家企业的产品和业务布局在时序和结构分布的考虑上通常有三大类:一类是为企业带来当前现金流的业务,也是主要的盈利业务,这类业务从收入比重上大致占70-80%。一类是当前现金流不大,但5-10年后能带来大量现金流的创新业务,这类业务当前收入占比大致占10-20%。还有一类是当前没有收入,反而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去研发或并购布局的形象类业务,这类业务相当于是建一道护城河或者立一面旗占领制高点。如果把一个城市也看成一个经营单位来看的话,上述情景恰好就对应了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未来产业谋篇布局”。但未来产业的谋篇布局不仅需要前瞻意识,还需要有足够的定力和耐心,我们不妨来看看广州在未来产业上的布局情况。

什么是未来产业呢?根据2024年1月发布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未来产业是指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是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从前瞻性来看,广州第一次提出“未来产业”是在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比深圳大致晚了10年的时间。在2024年之前,国内大多数城市在产业体系建设和产业布局上大多数都是围绕当前能打粮食的传统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而展开。直至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强调,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各地政府才纷纷开始关注未来产业这一所谓的新名词。但以深圳、杭州和合肥为代表的城市却很不一样,很有意思。通过查阅各地政府工作报告,国内第一次提及未来产业的是深圳市,在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明确提出了启动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在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等领域抢抓新的机遇。报告中还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转型升级是事关深圳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当前的产业转型就是未来的有质量增长。这似乎比美国著名创新领域专家亚历克·罗斯2016年出版《未来产业》还要早几年。个中缘由无法猜测,不知是不是受未来学家研究成果的影响。杭州则是2017年第一次在工作报告中出现“未来产业”,提出培育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抢占发展制高点。合肥随后在2018年第一次提出抢占量子信息、大数据、机器人、生命健康等未来产业发展先机。相比之下,广州在产业体系建设上的谋篇布局好像不算太晚,但确实比深圳、杭州、合肥等城市落后了好多年。

未来产业的发展具有非常强的不确定性,这一点倒和风险投资很像。所以具体未来产业的选择也需要耐心和定力,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周期上的耐心,深圳从2013年到2024年的11年中,除2018和2019两年外,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有提及未来产业,而且每年的提及次数也比较多,最多的一年提了7次。杭州和合肥也分别只有两年未提及。总体上来看,这几个城市都在持续关注未来产业的发展。二是未来产业选择的持续和调整。从发展周期和规模上看,有一些发展成熟或者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可以调整为战略新兴产业,有一些可能短期还看不到曙光。从区域竞争和城市产业基础上,可以有一些差异化的布局。深圳2013年提出了海洋经济、航空航天、生命健康三个未来产业,一直持续到2024年,但生命健康更细分为合成生物、脑科学与脑健康、细胞与基因,期间也新增了具身智能机器人和量子信息等产业。杭州2017年提出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新型显示、虚拟现实等未来产业,2022年调整为量子科技、基因技术、未来网络、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未来产业,2024年又进一步调整为生成式人工智能、人形机器人、元宇宙、量子科技、合成生物、脑机接口、未来网络等。合肥2024年提到的未来产业也比较多,包括量子信息、空天技术、低空经济、聚变能源、下一代人工智能、元宇宙、人形机器人和合成生物。广州在未来产业的选择上似乎还在犹豫不决中摇摆不定。从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广州2022-2023年的表述都是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纳米科技、天然气水合物等未来产业,2024年调整为人形机器人、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但在今年9月发布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提出抢先培育量子、生命科学、深海、人形机器人等未来产业。从国家层面的部署来看,《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七部门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重点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六大方向,大力发展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未来产业。

针对未来产业等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也值得关注,目前尚未看到广州有类似动作。杭州2018年出台《关于加快推动杭州未来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23年浙江省印发《关于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指导意见》。深圳也于2023年提到加强重点领域和新兴领域立法,提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条例等法规草案。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

此外,针对明确选定的具体未来产业,相应的营商环境政策也需要更垂直更细分,从而更有产业感。广州自2023年发布《广州市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标杆城市 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以及后续出台的《广州市2024年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要点》无疑在 “产业友好”上迈出了一大步,但主管职能部门针对某一个产业出台的具体政策也同步需要进一步突破单一产业政策形态,充分发挥政府、专业服务机构和社会力量的作用,围绕具体的垂直细分产业形成垂直政策丛,同时降低奖补成分提高服务含量和成色。这一方面可以参考北京门头沟、四川、浙江等地的优秀做法。如四川出台的《围绕产业生态开展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试点工作方案》提到就政务服务、一般增值服务和产业特色增值服务等方面提供产业链嵌入式服务。先梳理完整的产业链条,分析上中下游供需关系,理清本地企业和产业在全产业链中的定位,将涉企服务事项省级指导目录及本地各级涉企服务事项清单中的事项嵌入产业链上中下游,分环节叠加特色增值服务,形成本地产业链服务事项清单,

建设数据分析与决策智能业的中国典范
XML 地图